英文版

 

福建:闽北水电开发一江春水一路歌

 (亚太小水电中心网站/行业信息 3月4日)
    

    新华网福州2月23日电 丰富的水力资源是大自然对闽北的慷慨赐予。2002年,闽北小水电开发浪潮汹涌,温度攀升至历年最高。精明的浙江人看中了这只“潜力股”,蜂拥而来,将其越炒越热。

    起初惟恐“深闺有女无人识”,去年,南平市水利局选定建瓯北津、际头电站等八个技术经济指标好、具备建设条件的水电招商项目,精心“扮靓”一番后,上武夷、赴浙江、下厦门,频频向外抛出“绣球”,立即吸引来众多的“爱慕者”。选定“心仪对象”后,合作双方签订下水电开发项目及投资意向书8份“婚约”,总投资高达18亿元,总装机容量24万千瓦,签约项目、引进区外资金、投产装机、年发电量和税利等五项指标均创下历史新高。其中照口、北津、洋口三座中型电站完成可研报告,项目建议书通过省计委立项,并签订了开发协议,照口电站急着筹办“婚事”,“三通一平”于12月30日就开工了。全市24处水电工程项目相继投产发电,装机容量达5.336万千瓦,其中峡阳电站经过“八年抗战”,三台机组全部投产发电,当年完成投资4827万元,占计划100%。水利行业水电企业全年完成发电量17.5亿千瓦时,比增15.36%。

    南平市水利局局长马良胜高兴地说,去年我们在招商引资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取得出乎意料的好效果。今年形势依然看好,尚“待字闺中”未在首批嫁娶行列的安丰、南雅电站,已有捷足先登者签下开发意向书了,现在就连还没有列入开发规划的一些流域也不乏“追求者”。这不,建瓯市南雅镇这段时间就先后来了几批客商洽谈办电事宜,春节后第一次市长办公会议第一个议题就是研究安丰电站开发问题,这几天正在与沙溪口电厂洽谈开发协议,把有关部门忙得不亦乐乎。当前是水能资源开发的大好时期,政策环境有利,投资热情高涨,要抓住机遇,加快水电开发,争取在2010年前建成全部五座中型水电站和一批小型水电站,新增装机容量50万千瓦,年发电量达50亿千瓦时,年产值15亿元,年创税3亿元。届时,水电将成为闽北的支柱产业。

    小水电的利润空间有多大

    时下,金融资本纷纷涌向大中城市和中心集镇,而大量的民间资本却逆流进山,掀起小水电的开发热,究其缘由,电力体制改革的推动,国家各种拉动内需的政策出台推动社会用电量增长,小水电长期稳定的经济收益让已完成资本原始积累的投资者难抑心动,而后马上行动起来。

    据有关职能部门的同志分析,小水电规模适中、投资省、工期短、见效快。水电站投资的回收期一般为20-25年,而闽北雨水充沛,水量稳定,利用小时较高,10年左右就可以收回投资成本。小水电的收入稳定,风险也比较小,特别是后效性强,这还不包括同时投资开发配套负荷所能取得的效益。那些颇具战略眼光的投资商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商机,便义无反顾地投身于滚滚开发潮中去。

    总投资3.5亿元的峡阳水电站是发电航运相结合的水资源综合利用枢纽工程,装机容量为4.38万千瓦,年发电量1.925亿千瓦时,计划15年收回投资成本。2000年7月复工后,按股份制运作,成立福建闽兴水电有限公司。去年三台机组全部并网发电,投入商业运营,当年就发电为1.6亿千瓦时,上缴税收1500万元,是福建省9个中型水力发电厂中仅有的两个盈利电站之一,也是南平市本级去年经济增长的最亮点。

    迪口镇过去被称作是建瓯的“西藏”。1999年,该镇与南平电业局联袂开发迪口境内水力资源。南平电业局以现金形式注入,迪口镇政府以原有电站及其它电力设施等折价入股,组建起建瓯市兴迪水电发展有限公司。由南平电业局控股滚动开发镇内所有水力资源,镇政府担当建设工程质量的监管职责,为电力企业提供“保姆”式服务,兴迪公司则负责电力的上网销售,既解除了电力销路的后顾之忧,又提高了销价和效益。电力的飞速发展,使迪口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农林山乡一举成为电力大镇。仅三年时间,全镇投入运营的小水电站由8座增至15座,年产值从493万元增加到1094万元,年上交税收由29.57 万元增加到65.67万元。电力成了镇财的“顶梁柱”,不仅确保全镇300多名教师干部职工的工资能够及时足额发放,还提供了120多个就业岗位 。

    富裕的浙江人很早就领略到了小水电曼妙的风姿,“为博美人一笑,不惜一掷千金”,全省每年约10亿元的民间资本源源不断地注入到小水电站的建设中去。在去年的小水电开发热中,他们就当仁不让地成了主角。而南平市受经济发展限制,拥有雄厚资金的富人较少,大量的社会闲散资金又过于分散在居民手中,缺乏有号召力的人挑头来集拢。由南平电业局职工自筹资金创办的南平亿力电力投资有限公司,只是闽北民营资本介入小水电开发的寥若晨星中较瞩目的一颗,而民间自办的水电站因规模太小,多属小打小闹,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肥水流向外人田”。

    电多了,会出现“卖难”吗?

    近几年来,全省电力均有盈余,随着各县市小水电开发步伐的加快,南平市的发电量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电多了,是否会出现“卖难”问题呢?

    记者从市经贸委了解到,目前各地水电站的加快建设,湄洲湾火电厂、厦门松屿火电厂、漳州后石火电厂等几个大型火电厂的相继建成投产后,全省电力出现盈余现象。但这对闽北的小水电并没有造成太大的冲击。

    从闽北情况来看,2002年,南平市用电量约为42亿千瓦时,比增7.35% 。其中工业用电量占73.16%,比增6.83%;城乡居民用电量占14.68%,比增5.89%。而去年全市地方自发电量仅为35亿千瓦时,因此每年还要向外购电量10亿千瓦时才能满足生产、生活需要。

    工业是电力的主要消费者,“用电大户”主要集中在冶金和化工两大行业,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用电量也会明显增多。去年,南铝用电量达6亿千瓦时,二期技改2004年后电解铝生产规模将达10万吨需要供电负荷110兆瓦、用电量8.1亿千瓦时;三山钢铁公司去年用电量还不到1亿千瓦时,今年新上生产线扩大生产规模后,则需大约2.6亿千瓦时的用电量。同时,农网改造的完成,也给一向低迷的农村用电市场打了一剂“强心针”。据此,南平市电业局预计,2003年-2007年我市用电量每年还将以3.8%的速度增长。

    更振奋人心的是福建电力与华东网的“牵手”,让福建彻底告别了“电力孤岛”的历史。这项最大输送负荷可达240万千瓦的联网工程有效实现了福建与华东电网间的资源共享,为今后的电力市场开拓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富余的电量可通过这条“电力高速公路”输往缺电较严重的江浙地区和上海。去年,福建电网在向华东电网送电60-70万千瓦后,电力供需平衡,已无富裕容量。而2003年,福建电网最高发电负荷930万千瓦,发电量为566.5亿千瓦时,其中考虑送华东电网45亿千瓦时,地方电网送邻省边沿地区2.2亿千瓦时,全社会用电量519.3亿千瓦时。

    福建电网2002年发电装机容量约1340万千瓦,其中水电630万千瓦,用电量492亿千瓦时,增长12%。经过供求分析专家预测,2003年-2007年,我省全社会用电量年均增长7.3%。今后三年,电网最高负荷每年约需增加70万-100万千瓦,而在建发电项目2003年投产容量只有77万千瓦,2004年73万千瓦,2005年则无投产容量。因此,福建电网在2005年前保持供需平衡,2005年减少向华东电网送电,并可能缺电。

    如何让小水电热下去

    水能资源是可再生的绿色能源,是国际上公认优先开发利用的能源,在中国,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水电作为清洁的可再生的绿色能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而且国家正在实施小水电代燃料生态工程,从这个意义上讲,小水电具有无限的生命力。闽北的小水电开发热正是适应了这股时代潮流。如何让小水电开发持续恒温,同时也成了摆在人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公平竞争是最好的“助动器”。我国电力体制基本上是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发输配一体的垄断体制,国家电网垄断经营电力市场,同时兴办了许多发电厂,既是裁判员,又当运动员,地方电力企业和独立发电企业处于不平等竞争地位,因影响了地方和外来投资者开发水电的积极性。2002年3月,国务院出台了《电力体制改革方案》,拉开了电力体制改革的序幕,改革的核心就是打破垄断,引入竞争,实行厂网分开,竞价上网。闽北的水电开发热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电力体制改革的推动,要使这股热潮持续升温,并取得相应的效益,必须加快我市电力体制改革步伐,按照国家电力体制改革的精神,切实实行厂网分开,实现公平竞争。

   ——规划管理亟待加强。水能资源开发是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组成部分,必须严格执行流域水能资源开发规划,同时要兼顾上下游、左右岸的关系。闽北河流众多,由于经费不足等原因,水能资源开发规划的相对滞后,除主要河流已进行规划外,大部分小流域未进行系统规划,当前闽北出现水电投资热,许多未规划的项目均已签约,甚至整个流域资源整体转让,如不加强管理,将造成水能资源无序开发。必须坚持“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抓紧进行水能资源开发规划工作,并严格按照规划实施,避免宝贵、有限的水能资源被浪费,甚至被破坏。    

    ——合理开发物尽其用。闽北的水力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不高,开发的潜力、空间都很大。目前已开发装机容量仅占可开发装机容量28.5%,尤其是南浦溪干流为13.3%,建溪干流2.3%,使大量可再生的清洁能源白白地流失了。建瓯市溪屯溪流域可开发水能资源2.55万千瓦,已开发0.45万千瓦。由于当地财力有限,还有五级电站无力开发。建瓯市水利局将溪屯溪光明水电开发有限公司已开发的三斗和赤坑两级电站(装机容量4500千瓦)作价4000万元,与南平亿力电力投资有限公司合作,大大提高了该流域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

    ——更新经营理念刻不容缓。南平已建水电站绝大多数为径流开发,调节性能差。电站装机规模偏小,利用小时偏高,许多为早期水轮泵站技改而成,水头、流量未能充分利用。且小水电装机容量小,投资主体分散,经营粗放,属于“弱势群体”,无法与国家发电公司等大型企业竞争。只要企业深化改革、强化管理、转换机制,比如说减员增效,发展配套负荷,充分发挥小水电固有的优势:开发成本低,运营成本低,发电成本低,售电成本低等等,就可以取得合理的综合电价水平,可能取得合理的利润。

来源:中国农村水电及电气化信息网